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華班龔柏丞創作
提問Q
工研院與科學園區早期對於新創的貢獻,
以及導致台灣目前新創能量低落的原因?
回應A
近年來適逢疫情,全世界的各項產業皆出現嚴重的晶片荒,讓台灣的IC產業一路風生水起,其總產值也在2020年突破3.2兆新台幣,為台灣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外溢效果;而分別站在設計端與製造端風口浪尖上的兩間企業:聯發科及台積電更是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然而這兩間護國神山並非平白無故地出現,它們都是從當初的工研院移轉出來的新創公司;也多虧了當時工研院和科學園區對於新創產業不遺餘力的投資與孵化,才成就了台灣當今的半導體盛世。
回顧過往
回顧台灣產業群聚的發展過程,從1960年代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區、1970年代的工業區逐漸轉變為知識密集產業的時候,越來越多進入科技業的年輕人遇到了瓶頸:沒有錢,即使擁有滿腦子的想法也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而無法購買土地及設備,著實可惜,因此科學園區便在此應運而生,土地只租不售的科學園區讓許多擁有想法的年輕人有了將夢想付諸實現的場域,孵化了許多如今光輝燦爛的公司與領導人。
工研院亦是如此;不管是引進RCA的7000奈米技術、發展第一座IC示範工廠、還是完善的技術擴展及移轉流程,工研院對於新技術的扶植與培養皆不遺餘力,進而衍生了台積電、聯發科、台灣光罩等明日之星,也催生了胡定華先生、曾繁城先生、許金榮先生等人成功地引領台灣科技發展。身為新創孵化器先驅的工研院成功的培育了無數的工業技術人才,也協助許多傳統產業進行升級,讓當時的台灣成了年輕人發光發熱的最好舞台。
那現在呢?
將時間拉回現今這個科技大爆炸的年代,新創能量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有增無減,然而現在的台灣對創業者而言卻不太友善,缺乏成熟的風險投資環境。
第一個原因是投資機構對於績效的壓力。由於創業本身的成功率非常低,新創公司往往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機率能夠存活超過兩年、能撐到IPO的公司數量更是不超過千分之五,因此諸如國泰創投、中信創投等投資機構便會因為績效的壓力,不願在失敗率較高的早期募資階段,例如種子輪與天使輪當中進行投資,造成擁有想法但尚無具體產品或服務的年輕人缺乏表現的機會;雖然國內仍有一些風險投資機構會專門投資與孵化早期的募資階段,但以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經營的之初加速器(AppWorks)為例,他們並非任何領域的項目都會投資,而是只專注在他們認為有成長潛力的區塊鏈以及AI領域,因此相較於當時只要項目具有科技戰略地位便會來者不拒的工研院,現今台灣提供給創業者的資源是略顯缺乏的。
第二個原因是政府對於新創補助的門檻。除了仰賴大型投資機構的資助與孵化外,利用政府的資源進行產品開發也是一個很好的管道;然而,政府補助新創公司有一定的門檻,新創團隊需要達成某些指標或績效才能拿到補助,且以台灣目前的政策而言,這些門檻並不低;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確保拿到補助的創業家對資金具有一定的負責態度,然而也可能導致新創企業在台灣不易生存的後果。好消息是,隨著政府對於新創的日益重視,關於補助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寬條件;希望在如此的環境下,台灣的創業風氣能夠蒸蒸日上,為各行各業注入嶄新的能量。
結語
四十年前,有賴於工研院與科學園區對新創產業的大力扶持,台灣目前正處於半導體盛世的中心地位;雖然目前台灣的創業資源相對匱乏、新創能量略顯不足,但隨著政府對於新創的重視日益增加、產業界對於早期投資的風氣逐漸興盛,希望能在政府的帶領與業界的輔佐下,把台灣的風險投資環境變得更加成熟、讓懷有理想的年輕才子能夠為台灣的創新做出更巨大的貢獻,帶領台灣開創下一個美好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