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亮點

1.本土化學博士feat.醫學工程跨領域
2.非侵入性血糖檢測,COVID-19疫後遠距數據量測需求凸顯
3.仿生學向大自然致敬

Tech a Break S1EP04清華大學醫工所林宗宏教授訪談綱要Timecode

上集


2:06從求學到教學,台灣本土化學博士跨足生物醫學工程
3:29 林宗宏教授實驗室風格大解密
7:48 借力使力,惱人的靜電也有專屬的魔幻舞台
13:47 如何引導年輕研發團隊激發同理心?
16:33 進入醫療照顧現場,科技與社會需求的第一次接觸
18:35 實驗室擁有跑步機與桌球桌?非侵入性汗液檢測的研發困難與突破
22:44 大學教授的角色與定位:多想些有趣的事情+盤點資源整合

下集

1:40仿生向大自然結構致敬,蛇皮名牌包的科學主張
4:55 行為仿生學,松子與濕度感測器大有關係
7:10 COVID-19疫情遠距醫療、靜電發電隨身檢測技術需求凸顯
11:35 實驗室核心價值主張與模型打造
13:05 認同並歡樂工作,從生活瑣碎日常紓解壓力
16:20 教授實驗室團隊投入創新產學營運的見解與剖析
21:10 帶給使用者歡樂是科技進入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跨領域實驗室:熱情與想像力驅動創新科技

林宗宏老師的學習歷程主要在化學領域,但相對於基礎研究,他發現自己對應用實作更具熱情,因此在從事教職後投身醫療工程領域,實驗室學生組成多元,涵蓋醫療、奈米、材料等背景,與跨領域的團隊共同探索。

或許是因為能夠樂在工作不覺辛苦,持續保有熱情,因此林老師才能保留有如大學生的童顏。


林宗宏老師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非侵入性的血糖檢測」,過去的血糖檢測方式是透過扎針量測生理數據,但糖尿病患者每日採血多次,而且因為循環不佳,經常要多扎好多針才能採集足夠血量,讓患者無端受苦。正因為自己家人的不方便,林宗宏老師投入以汗水取代血液檢測血糖值的研究。

靜電電荷轉移的電力雖然微弱,林老師卻在量測微電荷的電量,並以此為基礎推展出了嶄新的研究方向:透過微電子裝置量測患者的汗液,並將糖尿病檢測轉為非侵入性的檢體採樣。「做研究的人都會想用不一樣的思維來從事或開創不同的的研究。反過來想,有些生活中大家都聽過的物理現象,大家就沒有想過能運用在血糖檢測上。」

「雖然我在研究領域比較資深,但在某些事情上學生的想法或許比我成熟」

童顏教授林宗宏(右)首次錄製podcast,以新穎媒介與大眾分享清華實驗室裡的日常工作生活

與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桃花源團隊深深被他的親和態度圈粉,林老師分享道,自己在公領域會嚴格要求學生展現專業,他尤其不願意學生只專注在課業上,忽略了與人互動的重要性,他會刻意製造團隊與人接觸的機會,希望未來學生們也能夠更快地適應職場。雖是嚴師,林老師更是親和的大哥,與學生們存在著深厚情誼,下班下課後,甚至會一起騎機車出門聚會。

也正是因為他與學生們亦師亦友的關係,營造出正向的討論交流空間,創造力與想像力也不斷在此激盪,「我在做的正是挑起火花,並把它延續下去。」

信仰科技能夠為人們帶來快樂

「林老師,您覺得科技與人的關係是如何呢?」面對團隊詢問,林宗宏老師認為,科技來自於人性,也信仰科技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他也確實以自己的研究方向與成果回饋了這個問題。

在錄製節目的中場休息時間,林老師也與桃花源團隊分享了他的童年。他是在屏東長大的夜市囝仔,因為跟著父母親在市集工作而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在學術研究路上,也格外地打從心底關懷人的需求。或許也是因為這段經歷,林老師也曾能洞見病患的痛點,因而帶領團隊打造下一個世代能夠降低病人苦楚的檢測方式。而實驗室夥伴們在林老師的帶領之下,也積極前進醫療現場,透過實作參與,在研究中便可見他們的關懷所在。

歡迎收聽這集節目,透過林教授的直爽分享,相信你會對科技的運用有更多溫暖的感受與反思。

訂閱收聽:Apple podcast AnchorSpotifyyoutube

文案撰寫:陳俞帆
審稿編輯:陳俞帆

特別感謝單位:(按筆畫順序)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友會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林宗宏教授實驗室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