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亮點
1.型態分類學到DNA分子分類學
2.蚵嗲包的究竟是什麼肉?科學家DNA鑑定告訴你
3.開計程車才能通往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康莊大道
Tech a Break S1EP07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摸魚教授曾晴賢訪談綱要Timecode
摸魚教授迷你特輯(二)分類學,鐵口直算魚兒的前世今生
1:12竹山囝仔考運亨通,成績吊車尾進大學開啟野外調查旅程
6:05 國家高考榜首人生轉捩點,再次急轉彎為了「話語權」放棄鐵飯碗
10:15 一趟「計程車」的接駁機緣,得以從型態分類領域跨到分子生物分類學
17:21 核苷酸完整基因組定序的挑戰,奠定未來魚類身世解碼基礎
20:45 DNA定序算出台灣櫻花鉤吻鮭的遺傳距離,進而還原當時地貌
22:39生物形態分類研究者前輩使用福馬林的兩難抉擇
25:30 DNA分析遺傳特徵證明物種親屬關係,科學跨領域創造探索生命雙贏局面
27:54 摸魚教授解答,蚵嗲到底是包蚵仔還是海豚肉?海豹肉?
29:50 巨觀物種形象到微觀DNA定序,生命科學研究精神本質就是跨領域整合
你去接這個教授,前進中研院開啟分子生物DNA定序的學習大門
在〈從公務員到摸魚教授,櫻花鉤吻鮭命定的羈絆〉曾晴賢教授層直率分享當年因生活艱辛兼任夜間計程車司機,這樣特殊的工作經驗卻讓曾教授意外載到學術生涯的恩師貴人-黃秉乾院士。
這趟從中研院到台灣大學長達2小時的深度對話機緣,曾教授得到進入中研院生物分子研究所的大門金鑰。面對過往毫無相關專業知識的嶄新領域,黃秉乾院士手把手帶領曾晴賢教授從基礎的實驗室工具、備料、實驗設計等從頭學習。
曾晴賢教授談及此段人生經歷時兩眼閃爍著光芒,與黃秉乾院士於中研院鑽研4年半的研究學習彷若昨日,曾教授滿懷感念說道:
「這是我人生學習最精華、最精彩的一段時間,看得了什麼叫做科學也同時看到大師的風範。」

關於分子生物學的啟蒙,曾晴賢教授有如實驗室裡的「曾蓋先」,利用身邊既有資源並廣泛跨領域虛心學習,從不自我設限的人生哲學承襲台灣生物分子研究領域的大師風範。
鐵口直算魚兒前世今生,奠定魚類染色體密碼定序基礎
「現在實驗室的學弟妹們可以就一灘魚漿肉糜分析出內部組成是海豹肉、鯨魚肉還是旗魚肉,但卻無法快速肉眼分辨餐桌上的魚!」曾晴賢教授實驗室資深博士後研究員悠悠表示。
過往的生物研究習慣按照生物外型進行歸類,二十世紀中期分子生物學興起,人們對生物的理解越來越微觀。
生物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去氧核醣核酸(DNA)由核苷酸相聯而成,「基因」所指的正是DNA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核苷酸的其中一個關鍵組成為含氮鹼基,含氮鹼基可分為A、G、C、T四種,當核苷酸帶有著不同的含氮鹼,又以不同的順序相聯,就形成了基因多樣性。但也經由微觀的資訊判讀,協助研究者深度了解生物演化的淵源與可能性,也更跨領域的解答了地質氣候等專業科學領域的謎題!
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數魚志工或有問題想請教或支持曾晴賢教授的研究計畫嗎?歡迎用email與曾晴賢教授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