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角落圖書館】與清大心諮系碩博生合作

規劃以「跨世代交流」為主題的培訓課程,讓熟齡陪聊師在與比自己年輕2到3代的學生交談前,能更快速地吸收現代年輕人的想法,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

4月10日我們在旺宏館3B教室舉辦【角落圖書館陪聊師培訓課程】第一場活動,吸引逾55位熟齡者參與活動,在課程開始前一小時就陸續有人進教室,多數是因為很久沒上課,想要提前到教室為課程做準備,另一些人則是想要先到現場搶坐在最前面的位置,大家都帶著想學習的心進到久違的場域。

跨世代溝通—聽懂彼此,共同成長

首先,由清華大學心諮系碩士生張諺以「跨世代溝通」為題,以自己與職業軍人外公在生活上的故事分享,外公透過講述自己的「個人經歷」提供張諺在生活上要有主動、大方的態度,才會與他人獲得好的夥伴關係。

外公透過分享個人經歷的「野餐式溝通」方法會長期停留在心裡,所以呼籲在場的陪聊師可以透過講述將自己的觀點、想法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包裝,帶來與他人一同野餐,在表達觀點的同時,對方也能自在的享用自己想要的內容,並且分享自己擁有的故事。

可以怎麼獲得更深層的故事呢?張諺將傾聽及有效溝通的方式列出跟長者分享,除了在肢體語言需要尊重對方外,也必須保持同理而非同情或無情的態度傾聽對方,並針對對方所關心的重點提供解決方法。

活動最後,他讓陪聊師從「溝通」課程裡學習到的方法,應用在課後討論,邀請陪聊師從「價值觀清單」中挑選一個認為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價值觀,並為價值觀想一個相關的故事,以2~3人為一組進行分享,阿桃從在側拍的同時也聽到多數熟齡者在「健康」、「家庭」層面的價值觀故事有不同的解讀。

敘事教練學生涯敍事&教練式陪伴

清大心諮系博士生周鈺家開場即讚賞現場的陪聊師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同時也以「人生即故事,故事即人生」為題揭開將「陪聊師」在聊天過程中需要做的事,她分享陪聊師在開始聊天時,除了傾聽對方的心聲,也可以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故事敘述從中找到亮點、理出意義。

周老師將陪聊師比喻成「教練」,並強調教練是一個幫助人們在工作及生活中提升表現和幸福感的工具,特別是要學生去改變是特別困難的一件事。
相較於專家,教練更注重全神貫注地聆聽學生分享的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並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建立觀點,避免成為對學生作出指教的專家。

周老師的比喻就如同角落圖書館活動宗旨,活動不是專業的諮商,而是希望透過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及經驗來分享,因此希望陪聊師能成為「教練」,而非專家。

活動最後,在收集大家的回饋時,發現許多長者對課程安排感到很新奇,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上課通常是非常嚴肅的,沒有想到會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課程裡將吸收的知識直接應用在旁邊的同學身上,在知識收穫的同時,他們也透過課程認識了不同背景的朋友!

本活動由 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社會責任實踐基地USR-Hub 計畫 支持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預見科技桃花源老玩客同食角落

文案撰寫:鍾明君

審稿編輯:李佩嬫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