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系江杰穎副教授,率領國體大運動表現團隊,專注於肌力檢測與評估、運動訓練監控、訓練內容設計等領域,積極將運動科學結合科技,深入肌力檢測規劃、數據分析,協助專業運動員有效提升運動表現。近年,江教授積極將肌力檢測導入科技與數據分析,以進行簡易、即時、準確的量測,他以肌力評估在運動訓練、復健與健康促進的角色,做為分享主題。
「想像五年、十年後,運動肌力訓練的市場在哪裡?」
江老師由自身的小故事開始說起,他本身運動指導員出身,現在擔任肌力體能專門訓練員,從十幾年前就瘋狂推薦自己爸媽要做肌力訓練,但怎麼說也說不動。直到最近,父母主動跟他分享開始找教練重量訓練,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同學找我一起去,而且他說:『醫生說這樣比較有用。』」(笑)。
江教授提到,前陣子在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分享時,現場醫師都對中高齡運動肌力的議題非常感興趣,而近年確實開始有越來越多醫師與運動指導員展開合作的案例。當中高齡群體逐漸成為肌力訓練市場關注的對象,而且長者肌力的表現可能都超乎以往我們的想像食,那麼運動專業工作者在市場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江教授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肌力訓練對中高齡者的重要性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有尊嚴地老化」成為每一位中高齡者的渴望,要達成有效地「抗老」,需要適當地鍛鍊身體的肌肉群。
江教授介紹道,所謂肌力,是指人類的神經肌肉系統,對抗外在阻力、產生力量的能力,人體肌力的特質,包含:離心肌力、向心肌力、反應肌力、等長肌力,這些跟肌力在日常生活各有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像是預防跌倒、過馬路、抱孫子、維持姿勢等動作。而肌力訓練的過程,就是在學習控制身體,當控制身體的能力越好,執行各種動作的能力就會變得更好,便能對抗衰老所造成的神經和肌肉的流逝。
肌力評估檢測
「講都可以講得天花亂墜,有沒有一些評估的方式,讓我們可以來了解不同肌力的特性呢?」
江教授提及,當前肌力檢測的領域,大部分的工具以單一關節的測試為主,也具備價格昂貴、需專業背景知識才能操作的限制。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雖然檢測可以提供詳盡的數據,仍無法說明運動表現的提升,與日常生活功能的增強有直接相關性(比方說檢測數據正常,但不能說明這個人上下樓梯沒有問題。)
透過地面給予的反作用力,人才能夠行走、跑步、跳高,測力版藉由測量這些「用力」的情形,分析力量所產生的特徵,便能了解受測者的動作表現。以測力版量測的好處是不需穿戴裝置,且在一個平面上即可做多關節的檢測,潛在的應用討論也越來越多,例如:運動復健情形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也有人展開使用兩塊測力版同時做檢測,討論跌倒的預防。不過提供即時快速且精準的量測,是江教授更想解決的問題。
掘力 Force-Lab
2020年底,江杰穎教授團隊與科正國際合作產學計畫,便以測力版開發一套即時顯示數據的肌力檢測工具「掘力 Force-Lab」。
一般的健身器材是統一規格,關節角度的量測容易因為訓練器材不吻合,而無法符合文獻的檢測法,因此,「掘力 Force-Lab 」特別跟廠商溝通客製化需求,讓不論是200公分的選手,或是150公分的銀髮族,都可以使用它,並且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動態肌力、等長肌力等項目都可以量測,更跳脫傳統「可以舉多少重量」的概念,而是採用「在多短的時間、產生多少力量」的概念來量測肌力。
「掘力 Force-Lab 」的另一大賣點是將數據即時視覺化,即時為選手提供訓練菜單的回饋,在運動傷害方面也能提供可比較的基準,因為受傷的身體在外觀上面不一定有很明顯的變化,但可以透過力學測量的方式進行評估,由數據告訴選手當下身體復原的狀況。

客觀的數據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我看到數據所繪製的圖形後,訓練課表已在我的腦海中產生」
社會大眾已逐漸了解肌力對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相關知識與技能、肌力評估的專業甚是複雜。自2020年起,江杰穎教授開辦SAS肌力評估專家研習認證課程,培養肌力檢測人員,學習使用掘力系統進行肌力檢測,把「肌力評估」視為訓練的一環,推廣成為一個專業,讓目前在健康促進、運動醫學,運動表現提升等領域的工作夥伴們,裝備更強大的工具、武器!
(20:08-20:30 影片,最大肌力測試)
「只要你有身體,你就是運動員。」
江教授認為,除了運動選手對肌力有極致的關注需求之外,中高齡的生活品質、兒童青少年的身體適能,不同群體在神經肌肉系統領域,有不同的討論議題,運動科學與醫學展開跨域合作的對話,將為彼此在實務上有更深入的認知與視角的突破 。
肌肉大小跟產生力量的能力,不一定直接相關;當進行日常活動,力量產生的速度更為重要。例如:在突然快跌倒的情境下,是否能很快地讓自己煞車不受傷,以預防後面骨折、臥床的問題。
文獻 [ 糖尿病前期介入阻力訓練提升二型肌纖維 ]:過去很多指標需要透過抽血、穿刺、化學法來了解肌纖維比例,現在只要「跳一下」就可以了,因為這些指標跟血液指標有很強大的關係,從跳耀能力、肌力表現就能推測是否有糖尿病前期的一些風險。
「缺少了檢測,你只是在猜測!」
檢查和測試本身不難,但是完成流暢的檢測、數據分析很不簡單。運動是身體長期的適應,需要有力的工具做評估,才能真正了解身體能力,找到問題癥結。我們不只是運動員,更要以科學家的態度去看待訓練上遇到的問題。

文案撰寫:吳映嫺
審稿編輯:楊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