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Chip 科技洋芋片】為清大預見科技桃花源主籌的科普教育品牌,以「任何人都能秒懂的半導體知識」,製作6集關於半導體知識與科技產業歷史的科普動畫。在7/17週日晚間線上首映EP1-EP3的動畫,邀請敏迪選讀的主理人-敏迪,從半導體產業剖析國際情勢,以及由元祖級半導體工程師-史欽泰講座教授,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回顧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歷史。

📌 影片時間軸

00:00~01:15|靜候上線

01:16~03:29|首映會開場、執行團隊簡介

03:30~04:19|節目流程說明

04:20~10:27|開場致詞:清華大學陳信文副校長、清大服務科學所王俊程教授

【💎 導聆講者|敏迪敏迪選讀主理人,半導體背後的地緣政治

10:28~14:55 |前言

14:56~22:55 |中美貿易戰、美國商務局祭出華為禁令

22:56~34:08 |各國意識「晶片供應鏈」的重要性、搶台積電設廠

34:09~38:58 |台灣半導體大廠的地緣政治智慧、有技巧地找尋生路

38:59~42:42 |今天聽到的東西可以如何運用

42:43~46:54 |結語:從台積電的願景,思考企業或個人的使命擬定

46:55~52:55 |Q&A、荷蘭病補充

52:55~1:07:47|【💎科技洋芋片 EP1-EP3動畫首播

觀看更多動畫請至【Tech Chip 科技洋芋片】Youtube頻道

【💎導聆講者|史欽泰,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

1:07:48~1:09:22|前言

1:09:23~1:17:30|我怎麼走進這一行的?

1:17:31~1:29:29|普林斯頓求學、結識潘文淵先生、決定回台的契機

1:29:30~1:35:20|加入工研院、率領小隊赴美受訓

1:35:21~1:43:44|返台建廠遇上種種阻礙,從製造到銷售都是邊做邊學

1:43:45~1:56:59|關鍵角色:工研院電子所ERSO,聯電與台積電的推手

1:57:00~2:01:15|宣傳:清大半導體產業史通識課、Podcast節目、7/24 第二場首映會

2:01:16~2:14:26|Q&A:當時看到半導體產業可以帶台灣走到多遠?

影 片 精 華 節 錄 如 下


導聆講座二: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從零到一 / 史欽泰

我怎麼走進這一行的?

1960年代的台灣,經濟環境正從窮困中改善,除了美援的支持,台灣開始發展勞動密集的出口導向產業。史欽泰教授回顧當時在台大的求學時光,回國授課的海外客座教授經常為他們帶來國外的新知,而當年的同學們畢業後,有高乎90%的比例出國,自己也不例外。

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史教授親身見識與經驗台灣與國外之間的龐大差距,從高速公路、都市發展、百貨商場等,甚至透過電視螢幕參與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那一刻,無一不受震撼。美國東岸也是全美研究機構最密集的地方,IBM、貝爾實驗室、RCA的學者專家,經常到普林斯頓大學上課,因此學生總能接觸當代最尖端的科技。

留學生看見風雨中的台灣,回國後又赴美至RCA受訓

1970年代,台灣的陸續經歷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中美斷交等外交挫折,中東戰亂所引發的石油危機,使得仰賴外國資源的台灣大受打擊。在那網路並不發達的年代,國外留學生主要靠中央日報獲取台灣的消息,史欽泰教授與好友楊丁元、章青駒等人,在此時注意到潘文淵先生對台灣提出開發積體電路技術之建議,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有意義,是不是可以回家做些什麼。

因著機緣認識了潘文淵先生,「其實你們都沒什麼經驗,如果先在美國真正做個一、兩年,真正了解半導體產業的內容,回來對這個計畫才更有幫助。」在美國工作一年半的時間,實際了解半導體產品和製造工廠的運作後,三位熱血青年這才搭上返台的班機,整裝回國,正式到工研院報到。

歸國建廠,挑戰才真正開始

抱著熱血與期待回到台灣,但因為缺人、缺技術、缺資源,因此史欽泰教授等人又立刻被指派帶著約40位年輕工程師,至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學習半導體技術,受訓小隊由史欽泰、章青駒、 楊丁元和許健四位留美博士擔任領隊,分別負責製程、測試、設計、設備等面向的訓練。史教授提到這看似是一段學習的旅程,實際上是一段信心建立的過程,重點不是全盤照抄RCA技術回台,而是「台灣能不能做」。

經過一年的訓練,取經歸國的工程師們將心力投入示範工廠,然而蓋好後才是挑(頭)戰(痛)的開始。史教授分享道,半導體的良率取決於工廠的「純淨」程度,甚至比醫院的乾淨等級還高,但當時大眾並不了解「無塵室」的概念,為了溝通觀念,工研院開放外界和媒體進到實驗室參觀拜訪,每一次事後的清潔都花費好大一番工夫。

1977年年底,工研院迎來示範工廠的第一批晶片,出乎意外的良率為大家帶來振奮和驚喜,但積體電路計畫主持人胡定華先生認為,應該從實驗室的樣品生產真正進入工廠的量產模式,因此將原定規劃每週500片晶圓數量,提升至每週4000片的規模,這項決策隱約為日後工研院衍生民營公司奠定下強健實力的基礎。

史教授細細回憶那些接踵而來的挑戰,解決晶片生產問題後,東西該賣給誰又是一件令人想破頭的事情。當時香港的祝偉中先生來台參訪電子所時,順利爭取到第一筆十萬個電子錶的訂單,工研院也從生產錶筆、音樂卡、發聲玩具等物件,逐步瞭解市場需求,印證良率和成本具有競爭力。

「好難並不表示沒有」!

史教授最後對當代年輕人鼓勵喊話,台灣長期做製造整合、從「市場供應」的角度看半導體產業,導致在應用面的能力較弱,未來科技將會大量與生活應用結合,不論身處哪個領域,我們都應該打開面對社會需求層面的觀察與洞察,在實踐經驗上,提出更有效率與效益的使用和連結的方式,希冀能整合技術端的軟硬資源與觀點,為不同的議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滋長社會創新的力量。


動畫製播團隊

📱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社會企業中心-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成功大學核心設施中心

📱 指導單位:科技部110年度科普計畫補助

📱 合作夥伴:胡家慈 Una Who 、林慧秋 銀海設計

📱 專案經理:陳俞帆

Tech Chip 科技洋芋片 |簡介

晶片的英文是Chip,是台灣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MIT的晶片驅動了世界的運作。 在日常生活中,從你起床那一刻起,喔不,就連睡覺時,晶片的存在都與便利生活息息相關。 Chip也是洋芋片,清華大學與成功大學共同組成的「科技洋芋片」團隊,在科技部科普計畫支持下,希望將艱澀難懂的晶片故事,轉化成像爽口洋芋片一樣輕易入口,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一口接著一口,不知不覺輕鬆嗑下去。

📪 聯繫科技洋芋片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TaiwanTechChi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tech…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techthy

TECH CHIP 網 站|https://techthy.org/ichistory-techchip/

動畫首映會系列報導

談台灣半導體於世界戰略的地位 / 敏迪

說台灣半導體從零到一的故事 / 史欽泰榮譽講座

護國神山的本體大解密 / 謝金魚

科技業原來如此.科系大解析 / 謝伯宗執行長

文案撰寫:吳映嫺
審稿編輯:楊欣恩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