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TechTHY MeetUP,匯聚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在過去一年中所遇見的人、事、物,邀請夥伴們分享各自關心的議題與努力的成果,透過跨界交流,讓資訊和需求擴散到更廣泛的領域,期待進一步橋接各種握有不同資源、科技或人脈的可能。

預見科技桃花源:搭建科技與社會之間的橋樑

「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最初由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先生發起,在工研院院友會的「欽泰講座」支持下成立。團隊以服務科學「以人為本」的思維為核心,探索人的需求本質,探究科技應該如何所用,重視跨領域的資源整合與應用,強調科技與人文之間的對話,希望在科技能量豐沛的新竹,碰撞出更多的生活彈性與可能性,人人都能一步步實踐心中的桃花源。

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先生(左)、工研院院友會許金榮榮譽理事長(右)

工研院院友會羅達賢先生(左)、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王俊程教授(右)

長久以來,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團隊與工研院院友會形成互惠網絡,特別感謝工研院院友會榮譽理事長許金榮先生、秘書長羅達賢先生的大力相挺、協同推廣,讓這美好的願景能持續發酵,並且化為行動、真實地發揮社會影響力。計畫主持人王俊程教授並以U型理論 (U Theory) ,描繪五年來桃花源計畫透過個人和組織的角色覺察,不斷驅動著團隊經營和擴展「預見科技桃花源」的創新生態系統,並持續地演進科技與社會議題的串接行動。

本次活動共安排五個子題:

成果展

第 ❶ 講:科技 x 技藝傳承

「影子製茶師」電子鼻製茶系統 / 農科院陳柏安博士

農業科技研究院陳柏安博士研究茶葉多年,因看見茶產業的沒落與製茶技藝的斷層,而興起傳承的使命,與清大電機系、台大園藝系團隊合作開發「影子製茶師」電子鼻製茶系統。陳博指出,茶葉在氧化過程伴隨著多元的氣味波動,連結傳統製茶師的感官經驗,輔以電子鼻偵測和分析關鍵氣體組合,希望在製茶科技化這條路上,為茶葉品質與精準化生產有所提升和突破。過去一年來,桃花源以氣味科技茶產銷聯盟(科技部產學小聯盟計畫補助)進行系統推廣至茶農端,未來也會持續探尋相關場域和產業應用。

1

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陳柏安博士

分享電子鼻於製茶流程的應用與推廣,期待能協助製茶技藝與經驗的傳承

讓台灣咖啡導入科技力 / 井井咖啡陳璽文創辦人

井井咖啡陳璽文Happy哥,因著對弱勢兒少的關懷,從科技業跨越到咖啡事業營運,以自身近20年做咖啡的技術提供輔導與陪伴。「井井」的命名,賦予品牌期盼透過咖啡交織出有影響力的網絡,並擴散每一次人、事、物的交集所產生的改變,因此除了場館經營、國際咖啡人才培力之外,Happy哥更結合電子電機的工程背景,將適宜的科技導入烘焙、發酵及田間管理,如:以數據資料輔助烘豆歷程,而桃花源的牽線之下,也展開以電子鼻判斷發酵程度、以環境感測技術優化田間管理作業等研發,期能以科技力協助台灣咖啡產業發展更加茁壯。

scaled e1655477465940

井井咖啡陳璽文執行長
分享電子鼻開展於咖啡發酵的研究與應用,及感測技術導入田間管理的願景

電子鼻氣味感測科技 / 世創生物科技邱仕文執行長

世創生物科技邱仕文執行長,在電子鼻生物感測技術投入研發與應用多年,以材料開發與高超的演算法,讓晶片能夠智能辨識氣體、有效抗衡環境干擾;致力於電子鼻微型化、模組化,輕易地將晶片整合於軟體、積體感測器、介面電路、處理器、記憶體等;近年更是進行雲端資訊整合,建置SEXTANT氣味感測平台,希望能激發不同領域的人員更多對嗅覺的想像,在氣味感測領域提供和發展對社會有所幫助的應用場景或研究。

📌 推薦閱讀:

1 scaled e1655477500147

世創生物科技邱仕文執行長

分享電子鼻技術原理與雲端平台,期待未來有更多跨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合作

第 ❷ 講:科技 x 土地永續

生態復育永續工程 / 清大生命科學系曾晴賢教授

清大生命科學系的曾晴賢教授,將畢生心血傾注於台灣水資源與生態保育,在退休之後與實驗室團隊夥伴成立「清華生態顧問」的永續事業。曾教授侃侃分享在各地的河川環境保育工程,如:秀姑巒溪洄游魚類生態研究、新竹頭前溪毛蟹復育與魚道設計(竹北豆腐岩),甚至到中國青海教藏人做魚道,引導當地人對魚類資源進行生態永續規劃。

1 scaled e1655482334995

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

分享河川生態現況與魚道工程之重要

曾教授以身體力行守護台灣水文環境數十載,不辭勞煩到各處演講分享,希望能向大眾傳遞正確的生態廊道設計規劃的觀念,除了要了解魚蝦等生物的生態基礎資訊(需求條件、天敵問題),確立上下游邊界環境與水位地形,魚道本體的結構也要考量生物溯河和休息的能力,並將魚道營建視為水利工程的一環,「用魚的思維、設計系統性的魚道」,才能有效守望這片土地上的生物。

退而不休的曾教授,近期正在新北碧潭堰打造新店溪香魚復育廊道,也希冀未來在新竹關西牛欄河設立魚道示範場域。這些環境工作很仰賴跨領域人才的合作,因此盼望能有前瞻科技(如:水下環境的AI影像辨識),讓一同加入魚道工程與生態保護的行列,讓台灣更多地方注入具有生態及環境教育意義之能量與價值。

曾教授提及「水下魚群影像辨識」等需求

期待科技的投入將能大力推進環境永續的願景。

第 ❸ 講:科技 x 茶風味體驗

台灣茶葉風味分類分級系統 / 茶業改良場黃宣翰研究員

茶業改良場黃宣翰研究員分享台灣特色茶風味輪及台灣茶分類分級系統。適宜的氣候條件,全台從南到北幾乎都有產茶跟發展地方特色茶品(小知識:唯獨彰化縣和台南市沒有茶葉產區),茶改場以發酵程度由低至高可區分成8大地方特色茶類。

1

茶業改良場黃宣翰研究員

對一般人來說,光看名字很難想像茶的滋味,為了加深茶的識別,茶改場剖析茶的製程和風味,依據茶葉成品之形狀及加工製程加以區別,最後歸類建立6大茶系風味輪,提供茶葉販售者做為描述自家茶葉風味的索引,讓消費者對茶品有更具體的想像,建構彼此對味道的共同語言。這些定義和味道的樣貌都寫入「國家標準CNS179」,讓各國了解台灣有哪些茶 ,顧名思義想像茶葉的風味特徵。

2 1

台灣六大茶系風味輪(上)、八大特色茶類(下)

📌 延伸閱讀:臺灣特色茶分類及加工製程簡介臺灣特色茶風味輪簡介

近年,食品安全話題沸騰,國內茶品被廉價進口的茶葉混淆視聽跟被打得遍體鱗傷,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安心購買到國產、優質的茶葉,茶改場積極發展「台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藉由雷達圖的視覺呈現,提供質化描述茶乾、茶渣、茶湯等資訊,讓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就能對味道有更加具體的想像,除此之外TAGs也強調自產、自製、自銷,茶農使用自己的品牌和包裝,希冀透過茶改場扮演評鑑的角色,以健全與穩固台灣的茶產業市場。

茶改場雖已建立出茶葉的評鑑機制,但仍主要以「人的感官」做為判斷的基礎,勢必受到外界質疑的聲浪,因此正試圖找尋導入科技能量的機會,找到更多的科學輔助的可能性。

下集待續:
TechTHY MeetUP(下):
熟齡生活科技,半導體產業記憶


本次【TechTHY MeetUP:預見科技,玩轉生活─科技與在地新創沙龍】2022.05.06五)合好一起錸舉行,當日安排5大主題、共9場短講,綜覽科技於不同社會議題的應用。

#若您想更加了解預見科技桃花源團隊,邀請您讀讀我們的成果報告

#若您在找尋科技解方,或是探索技術應用情境,歡迎寄信至techthy.service@gmail.com聊聊

文案撰寫:吳映嫺
審稿編輯:楊欣恩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