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神、健忘、反應變慢,
你是否也有老化的擔憂?
事實上,藉由持續練習與有意識地自我訓練,
變老的我們比想像中可以做到更多事!
▌用餐點活化熟齡就業議題:同食角落
致力於熟齡創意活動設計的老玩客 Let WE Care ,在清大教育館經營高年級咖啡店同食角落 ,培訓一群退休長者組成吧檯手,在校園一隅為大家提供美味輕食與飲品,老玩客也持續策劃青銀交流的活動,推廣熟齡再就業議題。
同食角落的長輩夥伴都是第一次踏入餐飲業,面對多元的點餐內容、變動的收銀方式、步調快速的出餐服務,讓他們漸漸地感受壓力,但也意識到必須調整工作流程,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拉花、製作蛋黃酥、介紹餐點、外場服務,都難不倒長輩們
為了協助團隊釐清營運問題,TechTHY預見科技桃花源、老玩客、清華書院規劃「玩出你的靈活腦:認知科學設計思考工作坊」,邀請輔英科大的蘇姵綺教授Fiona,以生活化的例子與淺白易懂的定義,分享職能治療專業與觀點,藉由輕鬆的問答互動和遊戲體驗,讓長輩認識大腦認知功能,思考在每個工作步驟中所對應使用的腦部能力,了解需要加強鍛鍊的部分,也提供在日常便能進行的腦力練習。
▌記憶變差就是得了失智症嗎?
「你覺得健忘和失智有什麼差別?」Fiona首先拋出一個多數人在老化過程中最感到擔憂的議題,她分享曾有學員以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者的差異:
健忘是健康的忘記,失智是失去了智慧
我們可以想像大腦是一個存放很多記憶的抽屜,每一件事情、回憶都會被放在自己的抽屜保存,隨著年紀漸長,抽屜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健忘是大腦的檢索能力有所障礙,需要提取記憶的時間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就像是抽屜太多、亂掉了,找東西會找比較久;而失智像是抽屜壞掉了,無法放入新的東西,是大腦輸入和儲存能力出現問題。
失智症代表的是大腦認知功能障礙,皮質出現萎縮、缺少養分、類澱粉蛋白(灰塵)沉澱,若從顯微鏡下觀察死於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大腦,會看到腦部組織出滿目瘡痍的洞孔與不規則的團塊。1986年史諾頓醫師展開《修女研究》,與修道院的修女們合作,在活著的時候測量她們的行為,過世後將大腦捐給實驗室解剖,以詳盡研究神經結構跟阿茲海默症的關係。
瑪莉修女是史諾頓心目中最成功的認知老化者,足以為人表率,所以你會預期她的大腦應該是合理磨損、但極健康的(畢竟她用了一百零一年,這個大腦合理磨損是應該的)。然而史諾頓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想不到瑪莉修女的大腦是一團混亂,充滿了類澱粉斑塊及陶蛋白纏結,細胞的病理狀態看起來就是一個阿茲海默症的大腦,完全不是什麼成功的表率。她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沒有認知缺失,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可以透過開發其他腦部來補足耗損的部分,藉由後天的訓練多動腦、增加「腦本」來預防失智症,讓大腦保持健康!


Fiona透過不同的小遊戲,協助學員檢測自身的注意力、記憶力、反應力
▌了解大腦的心智運作,常保健康敏捷
同食角落的長輩夥伴大多是因為想消磨時間或是體驗沒有做過的事情而加入團隊,對他們來說,備餐、拉花、操作POS機等工作都是新的經驗,Fiona很讚賞大家都在為大腦開發新的連結,因為儲備更多的腦本,往後更能應付或抵抗因老化和疾病造成的問題,讓工作和生活更有彈性,她也分享兩件促進大腦健康很重要的觀念:
1. 神經可塑性:神經細胞可以再生但長得很慢,透過不斷訓練和刺激,持續創造和強化新的神經連結。
2. 認知儲備:大腦網絡會隨著「探索」而變得密集,就越有能力補足衰退、維持正常運作。就像登山一樣,同一條路徑越走會越明顯清楚,而持續開啟新路線則提供不同的方式登頂,即使道路受阻也不用擔心。
Fiona繼續深入大腦的認知功能介紹,人類的認知歷程是透過感覺、思想和經驗來獲取知識的心智運作過程,藉由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sensory)接收外界的刺激,經由知覺(perception)理解訊號,再透過認知(cognition)賦予這個刺激「是什麼」的概念、需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舉例來說:
- 感覺(ex視覺,看見影像)->知覺(視知覺,辨識威力)->認知(找到威力)
感覺(ex聽覺,聽到鈴聲)->知覺(聽知覺,鬧鐘響起)->認知(趕快起床)
有健身習慣的人在進行訓練的時候,會注意什麼樣的動作可以鍛鍊到哪些肌肉,透過意識在做什麼事情時所使用的認知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大腦,包含:
- 注意力:可分為持續性(專注力)、選擇性、分散性(一心二用)、交替性等四種注意力
- 記憶力:可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又可細分:內顯記憶(非陳述性記憶,如:騎腳踏車)、外顯記憶(知識性、陳述性記憶,也是失智率先喪失的記憶種類)
- 反應力:從接收刺激(獲得資訊)到反應刺激(執行反應)之間的時間,意指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
- 空間操作:空間感、相對位置
- 認知彈性:指人能依照情境轉換注意力、行為或思考的一種能力
- 計畫與決策:針對訂定的行為目標.擬定計畫,組織行為順序並執行(幾乎涉及日常所有活動
- 語言:分為理解(接收語言文字的訊息,進行文字拆解再組合)和產出(表達,運用資料庫中的材料,合理組合符合情境的字句)
▌認知科學 x 設計思考
經過半天精實的基礎知識建構後,下午場Fiona以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長輩們,拆解、歸納與分類同食角落的工作任務,並挑選一個最感到困擾的步驟或情境,討論在這個狀況中所使用到的大腦能力,進而分析在哪些方面可能出了什麼問題,試著思考潛在的解決方法。




以便利貼展開日常的工作流程,選定痛點情境進行討論
一整天8小時紮紮實實的課程,同食角落的長輩們不但勤做筆記,也很踴躍地與講師交流,更是認真地討論和產出可實際執行的改善方針與訓練方向,實在讓在旁邊跟課的阿桃深感佩服啊!老玩客也希冀在鼓勵退休人士再就業的同時,讓工作成為促進大腦認知健康的一種方法。衷心期待第二年再進化的同食角落,發展出屬於高年級咖啡吧檯手的訓練模組,在增加工作效率和效益的同時,也擁有更健康靈活的生活品質!

文案撰寫:吳映嫺
審稿編輯:楊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