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俞帆
現在的台灣,無疑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但50年前的台灣,連大學都只有少少幾所,國民平均只有國中學歷,基礎建設不完備。
就連在美援基礎下,奮力發展勞力密集的加工業,都才剛剛起步。
全世界,包含台灣人自己,沒人相信半導體在台灣可能成功。
除了這一群既傻氣又聰明的前輩們。
他們賭上自己的青春與發展,投入了沒有人看好的事業,就憑藉著相信有一天,台灣也可能成為半導體強國的夢想,做了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長達數年,但老實說,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相信,今天的半導體產業會有這麼蓬勃發展的現況。
●胡定華
原先的志願是成為物理學家的胡定華先生,在生命中的幾段轉折,轉而學習半導體,並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交大電子工程學系任教,成為全校最年輕的教授,並且管理台灣第一座半導體實驗室,許多電子產業的領袖人物:包含施振榮、黃炎松、林坤禧、宣明智、許津榮、程天縱、魏哲家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1974年在潘文淵先生的協助下,台灣正式啟動了「積體電路發展計畫」,當時任職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系主任,年僅31歲的胡定華副教授在此時,向不認識的潘文淵先生毛遂自薦,投入推動工作。
同年九月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成立,康寶煌先生擔任主任(曾參與小欣欣豆漿店早餐店會議的電信研究所所長),辭去教職的胡定華先生擔任副主任。而在「積體電路發展計畫」推展期間的工研院兩任院長王兆振、方賢齊,或是康寶煌都不是半導體領域專家,也因此胡定華先生可說是實際上引領團隊拓荒的領導人物。
楊丁元先生也曾提及,當時決定回台加入工研院,便是受到胡定華先生的熱情所影響。不僅是招募人才,在與多家美國半導體公司周旋談判選擇技術合作公司時,胡定華先生也扮演重要角色。
在RCA取經團19人在美國兵分四路學習時,胡定華先生便以越洋電話與總領隊楊丁元即時溝通,持續和美國學習的工程師們穩定聯繫,並且在台灣規劃建廠的大工程。半導體實驗室所需要機台到廠房都必須要以特定規格製作執行,光是選購設備以及興建廠房本身就是大問題。
此外受限於政府的法規與制度,所有的採購工作都是重重關卡。而各界對於投資的質疑與放大檢視,也都要由胡定華先生應對處理。而年輕團隊的向心力也因為胡定華先生勇於爭取,不惜與往來單位拍桌談判的魄力,更加凝聚。
在胡定華先生的遠見之下,除了學習半導體工程技術外,還派員前往美國學習會計工作,當時唯一一位女性團員張靜宇女士,在美國學習期間除了了解事業營運的會計系統之外,也學習以電腦處理繁複會計庶務的技術。後來包含工程師也在過程中學習半導體的商業經營本質。
在胡定華先生的領導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真正的孵化出健壯的幼苗。
●史欽泰
出身高雄農村普通家庭的史欽泰博士,在台大就讀期間,受到旅外學人客座分享時的啟發,認識到了半導體的發展性,畢業後申請到普林斯頓大學獎學金,到美國求學。取得電機博士學位的史欽泰,依照常理,理當要留在美國享受辛勤學習後得到的甜美成果,在科技強國大展身手。
但一心希望能夠回饋故鄉的他卻選擇放棄在美國的大好前程,在潘文淵先生的建議下,他先選擇在美國業界歷練過一段時間,等待時機出現,獲得了工研院電子所得工作機會,便毅然決然回家,回到當年沒人看好的台灣,從沒資金、沒技術、沒人才的困境裡,和一群熱血夥伴一起動手拓荒,將半導體技術帶回台灣。
年輕時的史欽泰也萬萬沒想到,回台灣的決定不只改變了自己一生,自己的人生旅程也與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史欽泰先生一路便從電子所工程師、副所長、所長、院長,成為台灣電子產業的堅定推手。
●羅達賢
1976年,工研院引進全台灣第一台電子曝光機(E-beam),當年的價值約一億,剛剛要發展半導體產業,過往台灣從來沒有搬運這麼昂貴且高階機台的經驗,第一時間希望可以尋求專業協助,但日本公司開價,光是從機場到工研院短短幾十公里的距離,開價便高達560萬,這一切對於剛斥鉅資購買機台,經濟發展剛剛起步的台灣來說,都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面對高額的搬遷費用,工研院電子所的團隊在權衡利害得失後,思考著往後還有許多精密儀器採購的需求,將要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此刻,也許也該要發展自己的精密儀器運輸辦法,所以由羅達賢博士帶領團隊,參考了國外的設備之後,在沒有氣墊車的狀態下,自己土法煉鋼打造避震低溫的運輸車。先在貨車上加裝了四支要價16萬的避震器,並且對貨櫃車加蓋帆布,買了2萬元的乾冰做溫濕度控制。
在高速路上為了避免震動,時數僅僅只有20公里,而前後有警車開道,萬一發生事故,撞擊警車才會碰撞到貨櫃車,多一層保險。
終於下了交流道來到了光復路,當時的光復路甚至還沒有鋪平柏油路,到處都是坑洞,而運輸的前一天又是雨天,地上的泥濘更是會影響到車行的平穩。於是羅達賢博士委託團隊夥伴,大量收購新竹的木材行的木屑,並預先盡可能鋪平路上的坑洞,而運送E-beam的貨車在下交流道後更是以時速5公里的速度,龜不開往工研院。
羅達賢秘書長回想起當時,光是從桃園機場車行到位於竹東的工研院就花了將近6個小時的時間,而在終於抵達目的地時,一下貨馬上檢查機台的震動指數,由於E-beam是高度精密的儀器,車行過程中若是震動超標,就要送回原廠重新校正,曠日費時,但因為有周全嚴謹的準備,機台安然無傷的完成任務!
有了這次的超高難度的搬遷經驗,各家廠商也開始對引入高階機台感到放心,而國內的精密儀器運輸產業就此萌芽,而慕名而來的委託案也紛紛到來,約莫兩個月的時間,投資升級貨車的裝備開支,就回本了!
羅達賢當時想,今年不學會怎麼運,明年還有新的機器要搬。不管怎樣,總有第一次的。不如第一年就學會。而這也是當年半導體產業先行者們的心志,大膽嘗試,小心謹慎執行,闖出了一片天!
剛剛從工研院退休不久,仍然擔任專家顧問的羅達賢先生,在工研院工作期間,歷練過許多重要幕僚工作,在未知中探索科技業營運管理之道。
史欽泰先生與羅達賢先生回想起自己一路以來的歷練,仍舊是心存感恩,能夠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播種、萌芽、飛速成長潮流中,貢獻一己之力,是他們一生的重要勳章!
📰延伸閱讀:
Itís nearly impossible to find experienced people on this topic, but you sound like you know what youíre talking about!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