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俞帆
現在的台灣,無疑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但50年前的台灣,連大學都只有少少幾所,國民平均只有國中學歷,而包含電力、電信等等基礎建設,也都還不完備。就連在美援基礎下,奮力發展勞力密集的加工業,都才剛剛起步不久。
全世界,包含台灣人自己,沒有人相信半導體在台灣可能成功。
除了熱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潘文淵。
潘文淵來自江蘇,26歲獲公費補助到美國攻讀博士,卻因爲戰亂留在美國,憑藉著勤奮努力,他在美國落地生根,成家立業,任職於RCA美國無線電公司
,成為受人敬重的科學家。但他一心想要報效栽培他的祖國,但與台灣並沒有太多淵源,直到當大學同學兼當時的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顧問費驊與他聯繫,問他能不能協助台灣的科技發展,就此這樣展開了跨國志工人生。
從1966開始,仍在RCA任職的潘文淵,就定期利用自己的休假時間,邀請專家學者來到台灣,將科技新知傳授給台灣的工程師,「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在1960年代到80年代,是台灣工程師們爭相參加的尖端技術研討會。
在網路通訊還不普及,翻譯速度緩慢的年代,哪怕是兩年一次的知識補給,對台灣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而在多次往返美國與台灣的過程中,潘文淵也觀察到政府也逐步完成電力、通訊等現代基礎工程、推動9年國民教育,以及籌設專門研發科技的工業技術研院。
在多次深度造訪台灣,評估過優缺點後,潘文淵逐漸覺得台灣是可能發展科技業的可造之材。建議台灣可以考慮從電子錶晶片開始入門,但要從無到有發展產業是最最困難的,該如何籌措資源呢?
重要的轉捩點發生在1973年,中東戰亂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全世界經濟大受打擊,資源缺乏的台灣更是慘兮兮。為了拯救經濟,台灣準備集中資源在發展十大建設,要蓋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設施與發展重工業,那這時候還要發展成功機會渺茫的半導體產業嗎?面對做出重大決定前的不安,1974年2月潘文淵再次受邀來台灣協助。
在一場舉辦在小欣欣豆漿店早餐會議中,經濟部孫運璿部長理解了潘文淵先生所擘劃的藍圖後,拍板決定,撥出1000萬美金,目標在四年內做出初步成果,並委由潘文淵先生協助,為台灣敲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大門。
潘文淵先生在同年的7月26日完成「積體電路計畫草案」,這是台灣第一份針對半導體發展起草的正式文書。
隔年潘文淵先生運用自己的人脈,協助台灣向美國十四家半導體製造商送出合作邀請,其中獲得七家回覆。他說服了RCA美國無線電公司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承接專案,並將CMOS技術移轉給台灣,由工研院電子所派員到美國學習半導體產業。
沒台灣身份,沒受台灣教育,更沒領過台灣薪水的潘文淵,提出的條件是:「不作官、不受薪、 只收回旅費及住宿費用、每年回台三次,每次停留兩個月」等三大原則。為了要專心協助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組織TAC美洲技術顧問團,號召志工夥伴給予台灣技術、人脈支持。
更讓人動容的是,因為自己所任職的公司RCA願意技術移轉支持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為了避免利益衝突,即便自己即將要能夠屆齡退休,領取全額退休津貼的潘文淵先生,選擇提前辦理退休,放棄了努力大半生才得來的穩定生活。專心投入協助台灣的工作。
而因為頻繁飛到台灣開會的原因,潘夫人沈文燦女士也因此辭去穩定且收入優渥的教師工作,支持丈夫為了提升台灣人民生活水準而做的努力。沈女士晚年回顧當年有如遊牧民族不斷遷徙的生活,還要承受家庭經濟收入的巨大轉變,坦言當時的自己其實內心非常煎熬,但是了解丈夫對於幫助台灣的心意,並且魏先生實質為台灣的發展帶來顯著的幫助,深深感到驕傲。
在潘文淵先生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對台灣與電子產業的巨大貢獻,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簡稱ERSO)、美洲技術顧問團 (簡稱TAC) 及台積電、聯華電子、華邦電子與胡定華先生等捐款成立「財團法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支持獎勵台灣科學領域傑出專家、青年學者,並提供學生獎學金。希望將潘先生服務的精神傳遞影響更多人。
📰延伸閱讀:
Hi! I just wish to give you a big thumbs up for your excellent info you have got here on this post. I will be returning to your blog for more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