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俞帆
今天的我們,認為台灣的科技業具有競爭力是理所當然的,但你想過嗎?今日的被稱作矽盾的半導體產業,在50年前看來是癡人說夢話。而當時的夢想的起點,竟然是從發展手錶工業開啟的。
當初台灣政府派了許多取經團到美國訪問專家,請教台灣為了要產業轉型,是不是有機會發展半導體,看到台灣的主、客觀條件,專家們一致不看好。
專家認為,窮困的開發中國家,有兩個產業不能碰:汽車、半導體,因為這都是需要高度資源投入,還要有大量人才才能辦到的。
但是當年的台灣沒資金、沒技術更沒有人才。
沒資金:在台灣準備要投入半導體產業學習的1972年來看,當年的國民平均所得僅有486美元,這還是美國在戰後提供的大量援助與產業扶植計畫,才幫助國民經濟狀況提升的成果。而半導體產業從建置產線、購買機台,學習技術,樣樣都耗資甚鉅。
沒技術:當年國內研究型大學,清華大學主攻核能領域專業,而交通大學(現在的陽明交通大學)主攻電子領域專業,而當時的半導體是走在最尖端的科技研發,當時的台灣並無半導體相關領域研究單位,在台灣要得知半導體的新知,只能仰賴留學的人回到台灣,或是國外學者來台灣客座,才能夠在交流過程中獲知部分資訊。
沒人才:台灣從1968年才開始推動9年國民教育,受高等教育的國民並不多。1970年代,不同於現代資訊交流的便利性,在沒有網路傳播,台灣的國際情勢也不樂觀的狀況下,國際交流大大不容易,就算是頂尖優秀的少數幸運兒才有機會出國學習,學成也難以立刻傳播回台灣。更不用說半導體產業的產線上,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術的人才才可能營運。
有這三大弱點的台灣該如何開展第一步呢?
1974年2月7日是可以說是台灣命運轉變的關鍵樞紐。在台北市南陽街40號3樓,由退輔會所經營的「小欣欣豆漿店」中,進行著一場早餐餐會。與會的來賓有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及美國華裔科學家潘文淵一行七人,正嚴肅的商討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1970年代,接連發生退出聯合國、釣魚台事,1973年全球的石油危機,對天然資源缺乏,仰賴進口貿易的台灣來說,衝擊更是巨大,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決定推動十大建設刺激內需市場與經濟發展,而費驊也受命找尋轉型的可能性,只好求助於大學同學。潘文淵在台灣多次實地考察後,對台灣的發展有了想法,才促成的這一次的會議。
經濟部長孫運璿在問到:「要多少時間才能讓這個技術在台灣生根?」潘文淵回答:「四年」,孫部長接著又問:「要花多少錢?」潘文淵想了想後,伸出一跟手指頭說:「一千萬美金」。在當時相當於四億元新台幣,可說是一筆大數目,但孫部長很慎重地點點頭說:「可以」!做出了深遠的政策決定,也在這頓熱騰騰的早餐會報中,埋下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種子。
硬擠出1000萬美金發展半導體,其中300萬美金是支付給RCA作為學費,剩下的700萬美金要精準要用於建設廠房、購買機台和聘請專家,養成人才,必須要斟酌支出,將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口上!
小欣欣聚會後,同年,方賢齊和王兆振推動電子錶研究發展小組的成立,潘文淵亦於7月著手撰寫「積體電路計畫草案」,7月26日上午11點完成並送至孫部長手中,當天下午2點就召開一個專案會議,敲定了此計畫。
9月1日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依此成立,潘文淵也在美國召集、由海外學人組成的美洲技術顧問團(TAC),這是一群關心台灣科技發展,並熱心給予建議的專家志工群。
當時的半導體也還是發展不久的新技術,而審視台灣的條件,無論是評估應該發展的技術、技術移轉的伙伴,都有好多細節必須考慮,在TAC專家群的細心評估協助下,才有第一批赴美工程師到RCA受訓的開端。雖然在豆漿店裡許下「讓台灣成為電子錶王國」的願望未曾實現,但這個起步卻讓台灣達成可以生產便宜且高品質IC的目標,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夢由此正式開始。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