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俞帆

你知道為什麼臺灣最早的科學園區在新竹嗎?不只是科學園區,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也都在新竹落腳,這一切都是巧合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要說到台灣科技產業的起源故事必須要追溯到日治時期。

而其中必須提到的兩個單位莫過於「天然瓦斯研究所」與「海軍第六燃料廠」

天然瓦斯研究所

1895年日本政府便針對台灣資源做深度探勘,後來便在發現新竹苗栗地區大量噴發天然氣,直到1935年(日本昭和11年) 才決議,為了不要讓珍貴的天然能源不斷地流失,在新竹創建了台灣第一個現代科學研究機構「天然瓦斯研究所」,而來自北海道的技士「大內一三」因爲有著天然氣的專長,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沒有料想到他成了成就台灣基礎科學研究工程的推手。

初來乍到台灣,大內雖然沒有營建經驗,在主管的任命下,被賦予了建設、營運天然瓦斯研究所的重責大任,而且條件相當嚴苛,在有限的預算與時間內,必須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任務。

在考量天然災害,權衡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後,選擇在新竹市赤土崎地區購地,並帶領著日本匠師,與台灣團隊,艱困展開任務,花費一年建設了天然瓦斯研究所的主建物。

天然瓦斯研究所至今仍然完好保存,正常辦公使用中,在工研院接管後,為發展半導體計畫的電子所前身「電子材料研究室」舊址。為今日工研院光復院區12館與13館。

天然瓦斯研究所除了研究天然氣的成分以及運用研究之外,也曾開展天然瓦斯能源用車的研究。此外天然瓦斯研究所聘用台灣籍雇員,的技術團隊也與在地產業深度交流,協助以工業知識提供在地產業諮詢服務,交流的產業包含:新竹香粉、新竹米粉、化學肥料製造公司、鍍金工廠、塑膠製造工廠。

在天然瓦斯研究所建設與開幕完成後,大內展開了另一個任務:在新竹建設玻璃工坊。

大內曾經在日本理化玻璃研究權威富永齊身邊擔任助理,並跟隨著恩師富永在北海道大學建置玻璃工坊,具備生產製作精密玻璃實驗儀器的經驗。但在台灣規劃生產玻璃並不是單只憑藉經驗產生的突發奇想,而是對新竹條件做過審慎評估:

新竹具有絕佳的玻璃生產條件。除了豐沛的天然氣資源,可以作為燒製玻璃的熱能能源外,新竹在地更是盛產玻璃的原料:矽砂。而台灣缺乏基礎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設施,如果能夠自主生產做實驗時必備的玻璃精密器材,也將會大大降低購置成本。

早期新竹已有小型初級玻璃加工業,但在產製精密玻璃儀器的技術,則仰仗大內先生在日本的人脈,他甚至說服注重技藝傳承不輕易外流的日本職人,將製作精密玻璃儀器的技術傳承給台灣籍的學徒。而天然瓦斯研究所周遭後來也形成了玻璃製作產業聚落。

後來因為戰爭需求,台灣總督府留意到新竹的潛力,在天然瓦斯研究所旁成立台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專門生產軍用、實驗用、醫療用的高級玻璃。為當時台灣唯一有能力生產高級玻璃的單位。

而大內先生對研究室的台籍與日本員工一視同仁,甚至給予額外的理化、英語補充教學,也因此深受台籍員工的愛戴。直到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管單位要求大內作為交接的窗口。

也在此時大內也給予可以發展竹東平板玻璃的建議,在竹東成立新竹玻璃公司,專門生產平板玻璃。而原先的台灣高級硝子改為台灣玻璃公司,新竹成為台灣高級玻璃重鎮,不僅供需內部需求,也有能力出口。

雖然後來台灣玻璃與新竹玻璃都因為需求變遷,經營不善而倒閉,但過往員工也各自成立玻璃相關事業,甚至還有輾轉發展成為面板產業的公司。大內一三的無心插柳,在日後意外的有所成果。

海軍第六燃料廠

新竹在地理位置上具戰略位置,在1930年代被積極開發成為軍事基地,因為新竹為與中國直線距離最接近的縣市,因此日本海軍在新竹南寮海邊建設機場。除了天然瓦斯研究所發展交通載具燃料研究外,面臨美國禁運戰略物資的危機,總督府為了日軍的軍事能源需求,1943年在新竹建設了海軍第六燃料廠(簡稱六燃)

六燃的幅員廣大,約有300公傾,分佈位置為今日新竹市光復路二段兩側,到頭前溪畔。經由鐵路運輸,將台灣中南部的農作物(蕃薯、樹薯、甘蔗)運至新竹糖廠(遺址位置為今日的巨城百貨公司),再送至六燃研發生質能源,企圖研究將農產品作為戰爭補給。

而緊鄰在六燃與天然瓦斯研究所旁的丘陵十八尖山,也為了防禦美軍,密佈防空洞、碉堡與糧倉,做為戰時避難用途。

但研究成果尚未完成,日本便戰敗了。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管了這些科學研發單位。1946年,天然瓦斯研究所以及海軍第六燃料廠的土地、設備、技術、台籍技術人才與極少數日本人才分別移轉交接給予中國石油有限公司。

1954年經濟部認為研究所資源,應與其他產業研發單位共享,因此研究所自中油獨立,改名為聯合工業研究所,而這也是工研院的前身。1955年清華大學在六燃的一隅以原子科學研究所(發展核能)復校,1958年交通大學也在十八尖山山腳下以電子研究所復校。

1973年孫運璿先生主力推動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便是因為新竹的科學研究、學術聚落已經小有規模。3年後台灣半導體研發計畫正式由工研院啟動,1979年新竹科學園區正式於新竹市東邊金山面成立。自此新竹成為台灣科技研發的核心。

在新竹天然資源與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以及前人的耕耘下,新竹逐漸轉化,蛻變,成為全世界的晶片工廠,守護台灣的科技矽盾!

📰延伸閱讀:

矽谷尋根: 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

第六海軍燃料廠之接收

VR再現六燃歷史現場

瓦斯所70年 台灣矽谷發源地

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