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工科系四年級清班許博奕創作
在陳健邦董事長的分享中提到關於日本電子業的發展時,我就在思考未來的我們應該怎麼走,因為雖然日本在1960年代起電子業開始漸漸興盛,甚至一度超越美國及歐洲,成為世界第一,日本人也對自己相當有自信,然而卻在進入21世紀後日本的電子業漸漸衰弱,只剩幾家大的國際知名廠商在撐著,像是索尼目前還是做影像感測sensor的龍頭,其他的電子廠商卻也都失去了龍頭的寶座,然而會有此現象發生主要原因裂出幾個:
1.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替代了很多產品的功能,而讓很多電子產品的需求逐漸降低,像是手錶和鬧鐘、電子計算器、數碼相機和傳統照相機、家用遊戲機、車載GPS導航儀、CD以及DVD播放器、隨身聽、電視機、錄音筆、傳真機、電子詞典等等,這些電子產品在當時日本都屬於龍頭製造廠商,卻因為時代的改變,以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而導致上述提到的這些產品市場逐漸縮小。
2. 日本企業的結構與文化:企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下,變成超大型企業,裡頭的第一代創業家也相繼退位,上位的大多為在崗位奮鬥多年而到了領導者的位置,雖然聰明幹練,卻缺乏前一代創業家的衝勁和激情。再加上泡沫經濟後,傳統產業的人力及設備都過剩,卻因為日本從泡沫經濟前的企業文化—僱傭制度,無法隨意將員工裁員掉,所以即便技術有持續提升,但大部分的利潤都被龐大的冗員給蠶食鯨吞掉了。
3. 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通訊的標準為日本國內自己的標準,各個企業都按照日本國內的路線在走,因此在日本內的發展標準是無法和國際接軌,相比之下iphone除了作業系統之外都是使用既有技術,因此並不會有不適用的情形發生。
4. 因為Intel到在DRAM做不贏日本後,就專注於生產CPU,且開放CPU讓其他電腦公司購買,就能夠組裝電腦,導致不同公司能夠做的差異性下降,這也讓當時專門生產電腦的東芝公司優勢盡失。
由上述幾個點出發來思考,優勢其實是會因為時代的轉變,或是新的產品出現,就讓原本有極大優勢的企業,逐漸變得弱勢。我在思考如何能夠在對的時機點做產業的轉型,像台灣很有半導體發展的優勢,有台積電技術的領先,以及許多關於半導體製造所需要的企業,但其實也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若稍有不注意,或是某一條發展並不是那麼好的路卻持續地走下去,就有可能會失去產業領先的地位。
我想這也可以縮小到個人的維度,也許我們在持續做好我們能做的事情的同時,年輕人更要注意產業的趨勢,而不是看著現在甚麼東西火紅就拼命朝那個方向前進,需要看一個產業的發展性,以及對於自身優勢的評估,還有觀察自己本身的劣勢,想辦法做出差異化,如此才能夠將自己的優勢堡壘築高,因為現在互聯網的發達及國際分工的緊密關係,讓產業的趨勢及新聞的傳遞變得更加迅速,擁有何種國際觀也是我們需要培養的,如此才能做滾動式的調整,但若都一直在做自己的東西,而沒有把眼光放到國際上,那有可能自己認為在做新東西,卻可能是別人已經做過的舊東西,那這就不可能在技術上取得領先,而以台灣的人力成本來說,也不太容易佔到成本上的優勢。
因此我認為我們年輕世代應該要具備一定的彈性,不斷的變動是常態,我們要去習慣變動,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時,要學會找資源做資源的整合,嘗試解決面對到的挑戰。而我認為我在書寫這篇文章時,也大多是用想像的來書寫,實體感受也沒有很強烈,因此對於自己的期許是,能夠真正進入到產業界,彌補產學之間的落差,也能夠真正應用上這門課程老師所傳達關於態度的期許,年輕人要敢於創新,且不要害怕失敗,若沒有地方讓我們失敗我們又要怎麼害怕呢?因此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要持續累積實務上的經驗,來調整及感受,且不斷的精進但也不要忘了沒有創新及突破的精神,是不會有轉機的,一定要做新的事情,才有新的路能夠走。
📌 參考資料:日本電子業走向不可逆的衰落,背後原因和 iPhone、Intel 有關 / 科技報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