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大綱

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華班蔡承峻創作

前言

這堂通識課到目前為止真的讓我感覺受益良多,但是身為一個電機系的學生,其實在這堂課裡面分享的專業知識並不能讓我特別打起精神,因為其實基本的理論都已經在以前修過相關的課了,而像是林本堅院士分享的更深入的知識我也聽不太懂,因為我本身是做電路設計的,不是做元件的,所以其實在這方面我是略感枯燥的。

因此,我決定將這次的主題聚焦在可能跟其他同學比較不一樣的方向,就是我想要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包括史欽泰院長或是林本堅院士的生涯選擇,以及做這些選擇或不做這些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並在最後歸結出透過這些分析我學到了甚麼。

正文

我其實一開始並不知道史欽泰院長這號人物,是透過這堂通識課才認識到院長的,我也在上課或是課餘時間蒐集了一些關於史院長的資料,才知道史院長對於台灣科技發展有多大的貢獻。台灣是一個地狹人稠同時又不具有甚麼天然資源的小島,氣候算宜人,但氣候不能當飯吃;台灣的地理位置算優秀,因此長期牽扯在中美的利益關係當中,而在這麼長的時間內,這塊小島能夠一直躲在灰色地帶中,並且保有和平,擁有自己的政治體制,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經濟發展,讓覬覦我們的國家不敢肆意妄為,同時支撐台灣經濟命脈的絕對就是科技業,從這個角度想的話,就可以想像史欽泰院長以及林本堅院士等人對於台灣的經濟貢獻有多麼巨大。

在第一次看到史欽泰院長時,第一個直覺就是讓我覺得眼前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格局很不一樣,溫文儒雅,講話談吐十分溫和卻又字字珠璣,感覺得出來在歲月的侵蝕之下,磨去了焦躁不安,留下來的是溫潤的人格、靈活的思想,同樣的,林本堅院士也給了我類似的感覺。我在這禮拜的課堂上就坐在林院士跟史院長的後方,在史院長抵達教室後,先抵達的林院士急忙起身向前跟史院長握手,同樣的,史院長也小跑步向前加小鞠躬跟林院士打招呼,看到這幕的當下,真的覺得很可愛,同時也很佩服他們的氣度,兩位都是在台灣科技業有崇高地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遇到對方時給予最高程度的敬意,我想這跟他們成長的過程有很密切的關聯。

他們年輕的那個年代,台灣正處於一個尷尬並且不安的局面,在這種情形下,國家決定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那個時候台灣缺乏高科技人才,對於高科技產業也是一無所知。有一群年輕人卻義無反顧的投入了這個行業,史欽泰院士、林本堅院士等等的就是這一批人。

其實從客觀角度來想,他們當時所做的事根本就是一場大冒險,以國家的名義被送到國外進修,學習國外經驗,隻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求學,當時的交通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想家的時候連打一通電話都很困難,在回到台灣後,面對的是必須從零開始的半導體產業。史院長曾經說過,他剛來新竹時,連柏油路都沒有,從火車站一路顛簸,到了如今科學園區所在地,那時還是一片荒涼。面對著這些場景,史院長內心的願景是甚麼呢?課堂中曾經提到過,科技業的發展是孫運璿部長獨排眾議而來的,儘管孫部長擁有這樣的遠見非常難能可貴,但我認為肩負最大責任的還是執行面的這批人,拿取了國家大半資源所投資的產業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由此可知他們所背負的壓力是我們一般人所無法體會的。勇於承擔任責任的個性以及滿腔熱血,最後推動史院長等人,完成了百年大業。

林本堅院士則是另一個大不相同的故事。林院士是工研院第一個產業界出生的院士,工研院院士的選擇標準為對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之個人,而這在產業界是不太容易出現的事情,因此林院士的貢獻更是難能可貴。林院士本來在美國IBM工作,甚至自己也創立了公司,卻在多年後進入台積電並跳脫舒適圈,光是這點就很讓人難以想像。另外,在發明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的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在當時並不被各大公司所認同,也被提出許多疑問,但林院士不斷地針對各方提出的問題發論文證明製程的可行性,到最後所有的疑問被一一擊破後,浸潤式微影技術成為了半導體界主流的技術。林院士在遇到困難時,所採取的方式是正面迎擊所有的質疑,並且最後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我認為這是不管在甚麼方面都很值得學習的處事方針。

綜上所述,我認為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最重要的或許是內心裡的願景,以及如何對待這份願景。面對著一片荒涼的空地,面前的老友跟你說了,這裡將會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源地,史院長將這樣的願景放進了心裡面,開始徒手堆疊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面對著摩爾定律似乎走到終點,林院士將持續突破的願景放進心裡,突破眾人的質疑,最後衍生出了浸潤式微影製程。決定成就高度的就是內心有沒有一份願景,以及願意為這個願景付出多少,上了這幾次的半導體通識課,我得到最大的收穫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找到一份願景,好好珍惜它,並且用最大的努力將它實現。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