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一年級清班范帆青創作

QUESTION問:

「跨領域學習」(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是近年來許多大專院校希望學生於在校期間,以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培養並且能夠練就一身本領的項目;「跨 領 域 創 新 與 合 作」(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是如今多數的大小型公司都非常重視且欣賞的特質,只要在未來能夠發揮助力,在競爭激烈的商場殺出一條生路,部分企業甚至不吝耗資聘請知名講師,培育擁有潛力的人才。

工研院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基石,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雖已如太上皇般退居幕後,依舊是一個具有傳承和歷史價值的存在。因此十分好奇,工研院是否有與時俱進,在「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觀念極為興盛的年代,更新舊有的制度與規範,引進新穎的思維方式,推展與其相關的計畫,培育可塑之才呢?

ANSWER答:

其實,現任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羅達賢教授,就是一個跨領域專才非常完美的例子。交大電子工程系學士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出身的羅教授,在1984年工研院電子研究所要將第一台斥資上億的精密設備「電子束機台」(E-beam)遠從美國舊金山運回台灣時,便運用本身技術管理的優勢,以四兩撥千金,解決了難題,成為台灣高精密電子儀器設備運輸業的催生者。

台灣半導體業發展初期,精密儀器設備都仰賴進口,沒有經驗,也沒有運輸工具。為了將價值不斐的機台順利運回台灣,因而向外委託,請經驗豐富的日本代理商搬運。然而,從日本進口搬運車和技術人員,再從桃園機場到竹東電子研究所短短60公里的路程,竟讓費用報價高達新台幣560萬元。當年擔任工研院電子所採購主管的羅達賢教授,考量到半導體產業未來將經常需要運輸精密機械設備,秉持著「今年不做,明年或後年也要做」的想法,提出自行運送的構想。一開始,電子所主管與使用單位都未支持。但歷經3個月的詳細規劃與模擬,並且邀請鴻霖和世聯倉運以「土法煉鋼」,赴美現場模擬、自裝氣墊彈簧、拆貨櫃用帆布蓋乾冰等創新模式,完成台灣第一部運送精密設備卡車,再經由買保險、改變航程和專案警車開道等創新作法,終究是獲得了所長的支持,順利圓滿的執行,而且將費用大幅降低,僅使用了96萬元新台幣。這項跨領域與價值創新的案例,獲得供應商與專家的高度肯定,也因此開啟台灣高精密機械設備運輸業的商機。

工研院在台灣的確是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然而也沒有就此停擺,依舊不停的幫助培育更多台灣優秀青年。比如工研院台南市六甲區南分院在2018年1月15日成立的「跨領域創新人才培訓中心」,為的就是成為一個獨特跨領域創新領導人才的培養場域,透過集合產業界、政府、學術界研究的服務專案,建構獨一無二的訓練課程,帶動資源整合,讓產業界和學術界與工研院共同連結,專業能量加值。

跨領域學習主要是關於「概念與概念之間如何產生關聯」及「學習者如何在複雜的情境中建構知識」。而根據認知彈性理論(CognitiveFlexibility Theory),當知識論跨足不同的學術領域時,跨領域學習者必須能夠調整自己的認知方式來適應不同的環境,可以得知跨領域學習所牽涉的不只是「學甚麼」,還包含「如何學」。故工研院跨領域創新與人才培育計畫施行以過程為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加上與資策會、清華大學等多方策略夥伴的合作,和史欽泰教授、張善政董事長、許金榮董事長等多位炙手可熱師資的帶領之下,讓更多跨領域創新人才,透過培訓充分的培養了跨領域能力,成為台灣高階的領航舵手。

📌 參考資料:羅達賢〈1102_改視覺_工研院與台灣科技產業發展(清大通識學員用87頁)〉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