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電機系四年級華班蔡湄嬊創作

聽完了劉菁雯學姊的分享,我對他除了滿滿的敬佩,還有更多的收穫。劉菁雯學姊從大學到現在都不斷的嘗試挑戰自己、研發創新科技、走在時代的前端。35年前的台灣幾乎沒有半導體產業的蹤跡,連光復路都像尚未開發的地方,在那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劉菁雯學姊大學時期除了認真攻讀課業之外,也做了實際應用的專題,使她能因此取得進入工研院工作的門票。身在資源眾多的現代,課本教給我們的知識想必一定比以前充沛許多,但我自認能把知識運用在實際應用上的能力遠遠不及劉菁雯學姊,而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中心目標其實是將學界應用於業界、將研究轉換為能改善人類生活的產業。

進入工研院後,學姊研發了自動五線譜辨識彈奏系統,能做出這項產品真的非常厲害,因為當時是連windows都還沒出現的時代,在螢幕上顯示顏色及圖形是非常新穎的技術。學姊提到工研院的宿舍非常偏遠,這讓我想到以前的工程師在封閉的環境中工作,卻能做出嶄新的科技,就像在尚未出現半導體產業時,人們是發揮了多大的想像力並付諸實行,才開創了便利的現代社會。而我們更應該藉古鑑今,再怎麼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有可能成為嶄新的明天,只要我們願意將心中的想法,加上所學的知識,勇敢的實踐。

當然機會也是十分重要的,機會除了是轉機之外,也是另一種動力,督促我們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並將環境所提供的資源善加利用。舉例來說,學姊提到有一隻熱賣的語音玩偶,其實是來自於一顆壞掉的語音晶片,當沒有人覺得這顆晶片有利用價值時,只要我們將它放在正確的位置,它就能發揮它的用處,成為時代的先驅。發明往往來自於不經意地發現,其實不只是物品,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放對位置,我們就可以在該領域發光發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電腦展的部分,學姊從大學時期就很喜歡參加電腦展吸收新知,開始工作之後,學姊把握機會去各國參加國際電腦展,除了要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問題外,語言也是一大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克服了這些困難,習得的知識是在台灣無法獲得的。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很鼓勵出國進修,但我認為出國讀書、工作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決心,並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不枉費付出的所有辛苦。

人生不可能一直都很順遂,當然有起就會有落,學姊提到他們有一次被著名的IP蟑螂誣陷控訴,必須到德國打官司,經歷了多次失敗後終於奪回公司該有的權利。這讓我想到常常聽到出社會的人分享公司會有那種推卸責任或是搶功勞的人,該用甚麼態度、方式處理就很重要,理性而堅定才是最佳解決方式。

我認為學姊分享她應徵Microsoft的經驗也很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她最後選擇為了家庭放棄這份得來不易的工作,但一路的過關斬將都是她認真付出的成果。有時候我們覺得沒有意義、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一點一滴累積成最後的成果,還在求學階段的我們更應該把握機會,累積實力並擴展領域。

半導體產業至今雖然已發展至一定的水準,但仍然有許多可以改良與創新的地方,工作並不是枯燥無味的一昧爆肝加班,而應該是一份令人感到新鮮、有趣的工作,當我們抱持著理想目標、做著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才能體現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更是半導體產業所需的。我們比40年前的人更幸運的是我們多了許多他們沒有的知識與技術,透過這些知識與技術,再進行跨領域整合,相信我們一定能打造一個更有前景、更便利的未來。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