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110學年度新竹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修課學生

清華大學理學院學士班二年級蘇暐中創作

日本半導體為何衰退,台灣、南韓是如何在半導體產業中興起?本文想就這個題目來探討亞洲這三個國家的半導體產業興衰。

日本半導體

日本半導體的興起

1980年代初是日本半導體最為興盛的年代,當時日本生產的DRAM市占率甚至高達80%。1974年,日本通過「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畫。政府推出貸款、稅務減免等多項優惠,促使多個企業如日立、東芝、NEC等迅速發展,且取得數千的專利。日本研發的晶片不但容量大,品質也比美國生產的還好,在短短幾年內,日本半導體市占率直線上升。

美國的打壓

1986年,美日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日本被限制半導體市佔率,且美國對日本徵收高額關稅。反之,美國聯合韓國,對三星僅課徵些許的關稅。由於美國對韓國的支持,日本頓時面臨龐大的競爭壓力。

企業內部政策問題

日本生產半導體的企業,如松下、東芝等都是生產各式產品的企業。然而,內部對半導體發展所需的龐大支出存疑。獲利也時常與景氣連動,好時很賺錢,不好時則相當賠錢。這讓高層不願更加投入發展。此外,在經營層面,日本在生產上時常花費多餘的成本,雖然品質獲得很大的保障,但價格就失去了競爭力。

經濟泡沫

在美元不斷升值之時,美、日、法、德、英簽訂《廣場協議》,透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此舉導致美元的拋售,日圓迅速升值,在一年內美元兌日圓從240元升值到120元。貨幣升值對出口貿易相當不利,會出現嚴重匯損,此對於半導體的貿易是個嚴重的重創。再加上政府錯誤的經濟政策,最終導致了日本經濟泡沫化。種種的原因,造成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由美國支持的韓國逐漸興起。

韓國半導體

韓國半導體的崛起

1970、80年代,在日本最為輝煌之際,韓國也正默默的投入半導體產業的研究。起先,韓國相當重視DRAM、SRAM等揮發性記憶體的研究,三星透過購買取得美光、夏普的64KBDRAM技術近一步加以投資,在幾年後更成功開發1MBDRAM。韓國政府也相當積極鼓勵企業發展半導體。在日本因美國打壓之時,韓國正是在這產業冒出頭來。

勝出的關鍵

韓國反超日本的關鍵在於其成功的逆勢投資。DRAM產品是有景氣循環的,缺貨時價格飆漲,可以從中獲取巨額利潤,反之,當需求不多,供過於求時,價格則會崩跌。而三星正式透過抓穩這個時機,在供給過剩時擴產,此舉讓三星當時承受非常大的虧損,但挺過這個艱困的時刻後,三星一舉在日本受美國牽制,而上調DRAM價格時,轉虧為盈,更獲得更大的市占。

持續的投資

如今,韓國仍為半導體大國之一。依靠的就是國家、企業對這產業的重視,持續地投入,並積極延攬人才、技術。

台灣半導體

新世代的半導體大國

在韓國與日本互相消長之時,台灣崛起了。在孫運璿先生推動轉型的企劃下,政府積極投資半導體技術的引進及研發。工研院的研究及多家企業如聯電、台積電、華邦電子等相繼成立,積極培育人才,這讓台灣奠定了半導體扎實的基礎。

晶圓代工的興起

作為張忠謀先生獨創的概念,將加工業的分工應用在半導體上。此讓生產的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台灣生產的半導體逐漸在國際上取得競爭力。

技術的投資

半導體的技術日新月異,製程越做越精細,台灣在先進製程持續投入,尤其台積電掌握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將intel甩在後頭。並且在產品良率又有優勢,使三星不法匹敵。種種決策的正確使台積電成為世界最大的晶圓廠。

結論

由日本、韓國、台灣在半導體的發展即可明顯看出,要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非常仰賴資本的投入。有別於傳統電子產業,研發的需求並不高,半導體更迭的速度非常迅速,只要在任何時刻放慢了腳步,隨時都會被其他企業超過。在2030年後,許多國家將強制廢除燃油車,改用電動車,而電動車所需的車用半導體非常巨量,這更能推升整體半導體的市場需求,而在這未來十年,誰能掌握到這個龐大的商機,誰就能繼續主宰這個半導體的市場。未來的半導體產業究竟會長怎麼樣子,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參考資料:《美日半導體協議》是如何擊沈日本晶片產業、順帶讓三星崛起?
📌 參考資料:2021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Factbook

Share This